-
李国平
- 系别:城市与区域管理系
- 职称:教授
- 办公电话:
- Email:lgp@pku.edu.cn
男,理学博士(日本东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副主任。兼任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兼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咨询专家等职。发表学术专著十余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十余项。
研究领域
1、区域经济
2、经济地理
3、城市与区域规划
4、产业与创新规划
教育背景
1、1996年3月 东京大学理学系研究科 地理学 理学博士
2、1984年1月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 工业地理学 理学硕士
3、1978年2月 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系 地理学 理学学士
职业经历
1、2004年8月 维多利亚网站平台 教授
2、1999年8月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副教授
3、1986年1月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主要学术专著
1、李国平 等(2016).产业转移与中国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
2、李国平 等(2014).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
3、李国平、陈红霞(2012).协调发展与区域治理:京津冀地区的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李国平等(2012).面向世界城市的北京发展趋势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5、李国平、杨军(2009).网络化大都市——杭州市域空间发展新战略.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李国平 等(2008):京津冀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7、李国平、薛领 等(2008):产业与空间:北京市产业用地分析、评价与集约利用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8、李国平等著(2004):首都圈-结构、分工与营建战略,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9、李国平、杨柏林 等(2002):区域科技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面向新世纪的青岛科技发展规划,海洋出版社.
主要学术论文
1、 李国平(2000):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基本分析框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PP.52-60。
2、 Li Guo-ping, Yang Kai-zhong, HE Qi-chun, SUN Tie-shan(2001), A STUDY ON THE MECHANISM AND CHARACTER OF THE INDUSTRIAL AND SPATIAL TRANSFERENCE OF FDI IN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Vol.11,No.1 PP.1-10.
3、李国平、张洋(2001):抚顺煤田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形态及结构演化研究,第6期,地理科学,PP.511-518。
4、李国平、卢明华(2002):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第2期,地理研究,PP.228-238。
5、李国平、玄兆辉、李方(2002):中国夕阳产业地域划分及其类型,地理学报,第4期,469-478。
6、LI Guo-ping and LU Ming-hua(2002):The Research on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Division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Beijing, Geographical Review of Japan, English Edition, No.2,2002.pp.295-296.
7、李国平、田边裕(2003):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及其变化研究,北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PP.121-128.
8、李国平、田辺裕(2003),中国へ進出する日本企業の動機と地域選択及びその展望(日籍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区位选择及其展望),歴史と地理(地理の研究)(《历史与地理》—地理的研究),2003年10月号。PP.25-40.
9、李国平、孙铁山、卢明华(2003):北京高科技产业集聚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地理学报,第6期,927-936。
10、LiGuoping,Sun Tieshan,Qian Jiuhong.Cluster Based Strategy to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of Rare Earth Industry in China——Taking Emerging Rare Earth Industry Cluster in baotou As An Example.《Journal of Rare Earths》Vol 23, Spec.2005:574-580(SSI收录).
11、Mark Wang, Guoping Li. The Shenyang-Dalian mega-urban region in transitio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Review. 2008,1.(SSCI收录).李国平.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分析与评估.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5):6-11.16.
12、李国平,陈秀欣(2009).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特征及其解释.地理研究,2009,28(1):191-202.
13、李国平、王春杨(2012). 我国省域创新产出的空间特征和时空演化———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实证.地理研究,2012,31(1):95-106.
14、李国平、吴爱芝、孙铁山(2012). 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及展望.经济地理,2012,32(4):6-11.
15、李国平、王志宝(2013).中国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态势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48-157.
16、 李国平、孙铁山(2013).网络化大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新模式. 城市发展研究,2013,(5):83-89.
17、LI Guoping, YUAN Yuan. Impact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on carbon emission: Empirical evidence across countries.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4,Vo24,No.5,pp.499-510(SSI收录).
18、李国平、陈曦.中国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的五大战略.中州学刊,2014,(12):36-40.
19、李国平、张杰斐(2015).京津制造业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90-95.
20、李国平、罗燕(2016). 多目标约束下京津冀地区人口功能分区研究.河北学刊,2016,(1):131-136.
21、李国平、孙铁山、刘浩(2016).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研究及其展望.人口与发展,2016,(3):71-78.
荣誉奖励
1、胡兆量,韩茂莉,李国平(2001):《中国经济地理》课程建设,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证书编号:2001211).
2、杨开忠、李国平等(2001):持续首都——新世纪首都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1软-2-004-02)。
3、李国平等(2002):平谷县“绿都”建设战略规划研究,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2软-3-007-01)。
4、李小建等(2002):《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李国平,曾刚,覃成文,林炳耀,张文忠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教育部(证书编号:01092).
5、李国平等(2005):《首都圈结构、分工与营建战略》(首都空间发展战略——关于营建首都圈的战略规划研究),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证书编号:2005软-2-004-01);(2008年5月获北京大学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百项精品成果奖”提名奖).
6、李国平等(2008):《京津冀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08软-3-001-01).
7、李国平、李岱松、薛领、刘峰、张京成、戴学珍(2009):《“十一五”京津冀区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与确定》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类/管理学二等奖)【教社科证字(2009)第059号】.
8、李国平等(2010):国家社科基金《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研究》(07BJY070)获得验收优秀(证书编号:20100521).
9、杨开忠、李国平、唐任伍、翟振武、刘容子、吕永龙(2013):环渤海地区2006-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承载力研究. 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类/管理学三等奖).
10、李国平(主持人)(2014):《面向2030年的首都水战略研究》获北京市第十一届优秀调查研究成果一等奖.
11、李国平等(2014):《面向世界城市的北京发展趋势研究》获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12、李国平,陈红霞,孙铁山,薛 领,陈秀欣,林伟鹏,马菲菲,惠长虹(2015):协调发展与区域治理:京津冀地区的实践. 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奖/管理学二等奖)【教社科证字(2015)第190号】.
1、夕阳产业地域的形成、演变与持续发展研究——以东北为例(2001.1~2003.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071042);
2、我国大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过程、机理及模拟研究(2007/01~200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1046);
3、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研究(2007/07~2009/0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JY070);
4、产业转移与我国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2010/11~2013/1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22);
5、我国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机理、影响因素及其优化研究(2012/01~2015/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099);
6、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2012/01~2015/1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资助项目/11JBGP001);
7、人口地区分布与空间布局优化研究(2012/01~2012/1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重点课题);
8、京津冀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政策研究(2014/04~2015/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71441004);
9、中国低碳发展公共参与战略研究(2013/01~2014/12)(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研究课题/国家发改委气候司/201315);
10、全球变化下国际产业分工趋势和新经济地理格局分析的基本理论与趋势预测(2012/01~2016/1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专题任务——任务专题编号:012CB955802-7);
11、深度开展区域合作加快首都经济圈发展建设研究(2012/01~2012/12)(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Z111100054011066);
12、面向2030年的首都水资源战略研究(2012/07~2013/06)(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121108002112005);
13、北京市产业发展与资源投入及人口增长的分析(2013/06~2014/06)(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 Z131108001713004);
14、首都经济圈协同应对重点生态问题及对策研究(2013/07~2014/07)(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 Z131108001613021);
15、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政策研究(2014/04~2015/03)(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Z141108000314002);
16、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研究(2014/04~2014/12)(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委托课题);
17、基于首都功能定位的北京产业空间布局研究(2014/10~2015/06)(北京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重点研究课题/京经普办发【2014】22号);
18、首都发展规律及趋势分析研究(2014/10~2015/06)(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ZHA023);
19、科技创新支撑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框架和发展方向研究(A)(2015/04~2015/12)(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Z151100003115059);
20、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区建设研究(2015/10~2016/10)(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Z151100003115039);
21、创新驱动北京产业升级与空间格局优化研究(2016/03~2016/12)(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6YJA003)。
1、本科生:《经济地理学》
2、研究生:《区位理论》